當前位置:生活百科幫 >

教育

> 《荀子·勸學》原文

《荀子·勸學》原文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出自《荀子·勸學》。《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句話的意思是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這篇文章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較為系統地體現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出自 《荀子·勸學》原文

  《荀子·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其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出自 《荀子·勸學》原文 第2張

  《荀子·勸學》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極易流於枯燥和單調,本文形象清新、膾炙人口,於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

  《荀子·勸學》詞句註釋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於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4、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5、鞣:通“糅”,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6、規:圓規,畫圓的工具。

7、雖有槁暴:即使又晒乾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乾。

  《荀子·勸學》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荀子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勸學》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bkb.com/zh-tw/jy/k4l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