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百科幫 >

教育

> 《泊秦淮》原文

《泊秦淮》原文

“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杜牧的《泊秦淮》,是作者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所作。在杜牧所處的那個時代,藩鎮擁兵自重,邊疆外患頻繁,整個唐朝已經千瘡百孔,危機四伏。詩人雖關心國家命運,然而他看到的卻是紙醉金迷、昏庸腐朽的統治集團。此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誰寫的詩 《泊秦淮》原文

  《泊秦淮》原文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之曲《玉樹後庭花》。

  《泊秦淮》註釋

①選自《樊川詩集》。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現在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秦淮,河名,發源於江蘇溧(lì)水東北,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

③泊:停泊。

④商女:陳朝是歌妓、歌女。

⑤後庭花:《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後主所作,後世多稱為“亡國之音”。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誰寫的詩 《泊秦淮》原文 第2張

  《泊秦淮》賞析

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第一句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

“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不知”實為“商女”開脫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說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誰寫的詩 《泊秦淮》原文 第3張

  《泊秦淮》創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詩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泊秦淮》起筆以簡練的描寫將讀者帶入了清寒孤寂的秦淮河裡,由近及遠一一將酒家、商女、後庭遺曲等引入進來,讀者的目光也隨之越來越遠,越來越深地陷入到作者所營造的環境中。在最後嫋嫋不絕的後庭遺曲中,與作者達成了情緒上的共鳴。

  《泊秦淮》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bkb.com/zh-tw/jy/dw1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