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百科帮 >

关于相煎何太急典故的百科

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
  • 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

  • 它出自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么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1、此诗的用意是由于曹植不能容忍哥哥曹丕的逼迫,以煮豆子燃烧豆秸作比喻,说明兄弟间不要互相摧残的道理。于是后人便用“煮豆燃萁、豆萁煎逼、相煎何急、釜中泣”等比喻兄弟...
  • 16754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
  • 23611
太岁的由来和典故
  • 太岁的由来和典故

  • 导读:在我国古代,太岁是一个常常被人们说起的词,如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太岁万万岁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们听到这些话是不明觉厉的感觉,而原因就在“太岁”二字上。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解一下太岁是什么意思?太岁的由来和典故是什么?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太岁...
  • 14282
伍子胥典故故事有哪些
  • 伍子胥典故故事有哪些

  •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
  • 31327
鱼传尺素典故
倾盖如故白头如新的典故
  • 倾盖如故白头如新的典故

  • 白头如新出自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讲的是邹阳受人诬陷,被关入狱。在狱中,邹阳写了一封列举事实的信给梁孝王,信中表明如果双方互不信任,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和刚认识一样;如果二人真的相互了解,即便刚认识,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梁孝王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将邹阳释放并...
  • 32140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 意思: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形象的表现了同胞骨肉的兄弟骨肉相残,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该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创作的《七步诗》。《七步诗》原文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
  • 3702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 《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为了帮叔父项梁报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在巨鹿大破秦军。后来人们常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破釜沉舟》成语典故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
  • 13960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明了什么道理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明了什么道理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因为身处险境,悲愤郁闷的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诗句意思:豆杆跟豆子本就是从一条根上生长而来的,为什么要如此互相争斗残杀得这么狠呢?诗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
  • 10448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喻什么意思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喻什么意思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喻为了利益不顾亲情谋害自己的亲人,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出自曹植的《七步诗》,全文: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诗。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
  • 27988
相煎何太急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 相煎何太急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 相煎何太急全诗的意思为:锅中在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把豆汁留下做羹。将豆渣压干后做豆豉。豆茎位于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原本是一条根所生,为何要这般急切地煎熬我呢?...
  • 982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就生长自同一条根上,豆秸怎么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曹植的《七步诗》,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悲愤,以及他对曹丕残害手足的控诉。《七步诗》版本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
  • 11462
本质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修辞手法
  • 本质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修辞手法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运用的是比喻以及反问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和哥哥比喻为同根生的豆和豆萁,以此来反问哥哥为何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兄弟之间避免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诗句出处以及原文诗句出...
  • 11635
分一杯羹的典故
  • 分一杯羹的典故

  • 分一杯羹的典故就是楚汉时期,项羽担心如果继续对峙下去会对他不利,于是他就抓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说如果他不投降就要杀了他的父亲然后煮成肉羹来吃,但是刘邦听了他的话却表示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杀了并吃了他,请记得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了刘邦的话...
  • 10429
刮目相看成语典故是什么
  • 刮目相看成语典故是什么

  • 刮目相看,汉语成语,拼音是guāmùxiāngkàn,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那么网友们知道刮目相看成语典故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
  • 27633
相煎何太急全诗的翻译
  • 相煎何太急全诗的翻译

  • 意思: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这首诗是曹植所作的五言《七步诗》。作品原文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煮豆来做...
  • 10041
急不相弃文言文的翻译
  • 急不相弃文言文的翻译

  • “急不相弃”翻译: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
  • 21748
相煎何太急的意思表示
  • 相煎何太急的意思表示

  • “相煎何太急”用来比喻手足相残的行为。该词语出自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所著的《七步诗》,曹植因为兄长曹丕的加害写下此诗,原文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简介《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
  • 16036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
  •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

  • 宰相肚里能撑船前一句:将军额上能跑马。一般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倡导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仁慈。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
  • 29335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出自
  •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出自

  •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时,楚成王一边准备军队,一边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风马牛不相及”就出自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这次会谈后,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成语解释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
  • 14463
代代相传的典故
  • 代代相传的典故

  • 【读音】dàidàixiāngchuán【释义】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故事】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的取...
  • 3930
悬壶济世的典故
  • 悬壶济世的典故

  • “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
  • 28026
《七步诗》原文
  • 《七步诗》原文

  •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七步诗...
  • 26090
鹊桥相会有什么典故
  • 鹊桥相会有什么典故

  • 鹊桥相会,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那么网友们知道鹊桥相会有什么典故吗?1、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2、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
  • 7243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处
  •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处

  •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
  • 2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