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百科幫 >

關於蹇材望典故的百科

《蹇材望偽態》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
  • 《蹇材望偽態》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

  •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那麼《蹇材望偽態》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呢?1、翻譯:蹇(jiǎn)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當時,元軍快要來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於是作了一塊大錫牌,上面刻著:“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兩...
  • 14422
望洋興嘆的故事
  • 望洋興嘆的故事

  •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叫河伯。綿綿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黃河。河水漫過了兩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變得越來越寬闊,已經看不清對岸的牛馬了。河神見狀歡欣鼓舞,自我陶醉,以為天下美景已盡收自己的流域。河神洋洋得意順流東下,到達北海,看到北海浩瀚一片,無邊無涯。...
  • 27797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
  •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

  • 《破釜沉舟》典故:項羽為了幫叔父項梁報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後鑿沉船隻,只帶三天干糧。最後在鉅鹿大破秦軍。後來人們常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返顧。《破釜沉舟》成語典故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
  • 13960
關於管仲的典故
  • 關於管仲的典故

  • 《管仲列傳》裡的三個典故為:管鮑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約。管鮑之交指的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桓公拜相指的是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計較當初的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曹沫之約指的是齊恆公想要背棄“曹沫之約”時,管仲勸阻了齊恆公,幫助齊恆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
  • 7779
望梅止渴的故事
  • 望梅止渴的故事

  • 望梅止渴,出自《世說新語·假譎》,講述了曹操用一片“假梅林”激勵士兵行軍的故事。時值盛夏,曹操親率部隊遠征。軍隊出發幾個小時後,由於天氣炎熱,許多士兵出現嚴重的脫水、中暑等症狀,導致行軍速度減慢。曹操看到此番情景後,心生一計。他揮動馬鞭跑到部隊的前面,告訴士兵,這條路...
  • 12532
望洋興嘆的故事和寓意
  • 望洋興嘆的故事和寓意

  • 望洋興嘆的意思: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微小,後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讚歎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典故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的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
  • 14957
四川蹇姓屬於什麼民族
  • 四川蹇姓屬於什麼民族

  • 蹇氏族。蹇姓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通蹇、謇、褰、搴。蹇姓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後逐漸向南、向東擴充套件,漢唐之際在湖北襄陽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分佈漸廣。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
  • 10414
有關重耳的歷史典故
  • 有關重耳的歷史典故

  • 春秋時期,晉文公逃亡到楚國時,楚王對他非常客氣。晉文公為了感謝他,承諾如果楚晉兩國發生戰爭,晉軍先退避三舍。後來,晉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並把晉國治理得非常強大。有一年,楚國和晉國發生戰爭,晉文公為了實現諾言,下令軍隊退避三舍,駐紮在城濮。楚將成得臣以為晉軍害怕了,馬上追擊。...
  • 15721
懸壺濟世的典故
  • 懸壺濟世的典故

  • “懸壺”是中醫行醫的專用名詞,典出《後漢書》及《神仙傳》,與道醫壺公有關。《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列傳》雲:“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椽。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餘卷,皆出於壺公……”...
  • 28026
捫蝨而談的典故是說誰
  • 捫蝨而談的典故是說誰

  • 《捫蝨而談》的典故:北海人王猛的才能卓越,隱居於華陰。當他聽說桓溫入關後,披著粗布衣服去拜訪他,邊摸著蝨子邊談論當時的大事。桓溫覺得他與眾不同,便問他:“為何三秦的豪傑之士無人前來歸附?”王猛指出這是因為百姓們不知道桓溫的意圖。桓溫聽後,就安排王猛暫任軍謀祭酒。《...
  • 30573
關於學習的典故有哪些
  • 關於學習的典故有哪些

  • 有關學習的典故有: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映月讀書、牛角掛書、韋編三絕、下帷讀書、三餘讀書、挾策讀書、高鳳流麥。比如:鑿壁偷光是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它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
  • 10653
勒石燕然的典故是什麼
  • 勒石燕然的典故是什麼

  • 勒石燕然是指東漢的竇憲將軍率領軍隊大破北匈奴之後,並且一直追擊到了燕然山,然後在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銘》這一典故。勒石燕然也可叫做燕然勒功,出自《後漢書·竇融列傳》,意思是建立不朽功業或者成就功勳。...
  • 30243
蹇材望偽態的文言文翻譯
  • 蹇材望偽態的文言文翻譯

  • 蹇材望偽態文言文翻譯: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當時,元軍快要來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於是作了一塊大錫牌,上面刻著:“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兩片銀片鑿出小孔,在上面寫上:“得到我屍體的人,希望為我埋葬,還希望為我祭祀,題目為‘大宋忠臣蹇材望’。這銀子是用來作為替...
  • 15607
《蹇材望偽態》文言文原文翻譯
  • 《蹇材望偽態》文言文原文翻譯

  • 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軍馬上就要來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於是做了一塊大錫牌,上面刻著:“大宋的忠臣蹇材望。”他還用兩片銀片鑿出小孔,在上面寫到:“得到我屍體的人,希望可以為我埋葬,還希望你能為我祭祀,題目為‘大宋忠臣蹇材望’。這些銀子是用來作為替我埋葬的費...
  • 12150
東山再起的典故
  • 東山再起的典故

  • 東晉時期,謝安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曾做過官,後來辭去官職,跑到會稽東山隱居起來。到了40歲時,謝安終於再度入朝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職。公元383年,前秦國君苻堅親率八十多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準備南下滅晉。訊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文武官員都驚慌了。百姓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
  • 15670
傾蓋如故白頭如新的典故
  • 傾蓋如故白頭如新的典故

  • 白頭如新出自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講的是鄒陽受人誣陷,被關入獄。在獄中,鄒陽寫了一封列舉事實的信給樑孝王,信中表明如果雙方互不信任,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和剛認識一樣;如果二人真的相互瞭解,即便剛認識,也會像老朋友一樣。樑孝王看了之後,非常感動,將鄒陽釋放並...
  • 32140
蹇怎麼讀法
  • 蹇怎麼讀法

  • 蹇,漢語漢字,讀音為jiǎn,多指行動遲緩,困苦,不順利的意思。作名詞時,意為劣馬或跛(bǒ)驢。作動詞時,意為騎驢。蹇也是姓氏,起源有二:一說相傳為伏羲氏臣子蹇修的後裔;另一說出自嬴(yínɡ)姓,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以祖名為氏。蹇字組詞:蹇運:指不順利的遭遇。蹇拙:意思是文章或修辭呆...
  • 32067
禍起蕭牆的典故出處
  • 禍起蕭牆的典故出處

  • 禍起蕭牆的典故:魯國季氏要攻打顓臾。冉有、子路都是季孫的臣子,一同拜訪孔子時,報告此事。孔子認為他們可以勸諫季孫卻沒有,這是他們的失職。冉有認為顓臾和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如果不佔領,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認為,君子輔佐君主,卻不能用文治教化遠方的人,反而在國境內使用武...
  • 30505
分一杯羹的典故
  • 分一杯羹的典故

  • 分一杯羹的典故就是楚漢時期,項羽擔心如果繼續對峙下去會對他不利,於是他就抓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說如果他不投降就要殺了他的父親然後煮成肉羹來吃,但是劉邦聽了他的話卻表示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殺了並吃了他,請記得分一杯羹給我。項羽聽了劉邦的話...
  • 10429
伍子胥的典故成語
  • 伍子胥的典故成語

  • 關於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頭、七星龍淵、千金報恩。一夜白頭講的是伍子胥攜楚國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扁鵲的弟子東皋公為了幫助他,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時,一夜之間白了頭。最終在東皋公朋友的幫助下,順利逃出...
  • 23611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誰
  • 東山再起的典故是誰

  • 東山再起的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在年輕時就已經成名,朝廷屢次徵召謝安入朝為官,他一概推辭。後來有官員認為謝安歷年不應徵召,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於東部的名勝之地。直到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才有了做官的志趣,其後被徵召入朝,竭力輔政,最後官至宰相之職。東山再起的...
  • 10534
魚傳尺素典故
伍子胥典故故事有哪些
  • 伍子胥典故故事有哪些

  • 關於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頭、七星龍淵、千金報恩。一夜白頭講的是伍子胥攜楚國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扁鵲的弟子東皋公為了幫助他,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時,一夜之間白了頭。最終在東皋公朋友的幫助下,順利逃出...
  • 31327
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
  • 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

  • 東漢時期,大將軍竇憲率領精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然後在山上刻石記功而返。這一成語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成為了後世功臣名將嚮往的功業巔峰。《勒石燕然》的故事東漢時期,竇憲因為遣客刺殺太后倖臣得罪,害怕被治罪,於是請求出擊北匈奴來贖罪。此時適逢南...
  • 14742
四面楚歌的典故是什麼
  • 四面楚歌的典故是什麼

  •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持續了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後來雙方約定以鴻溝東西作為邊界,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率部追擊正在向彭城進發的項羽部隊,趁機發起攻擊。由於準備不足,項羽軍隊被打敗,被漢軍圍困在垓下。由於缺乏糧食,項羽的士兵早已軍心渙散。劉邦又命士兵...
  • 1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