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百科帮 >

关于点睛之笔意思的百科

点睛之笔的意思是什么
  • 点睛之笔的意思是什么

  • 点睛之笔,汉语成语,拼音是diǎnjīngzhībǐ,相信很多网友都阅读过这个成语吧,那么网友们知道点睛之笔的意思是什么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点睛之笔的意思是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2、成语出处:《晋书·顾恺之传》中:“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
  • 13630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 画龙点睛,读音为huàlóngdiǎnjīng,意思是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故事内容:从前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活灵活现的龙。然而人们凑近细看发现这些龙没有眼...
  • 7510
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什么
  • 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什么

  • 目不转睛,汉语成语,拼音是mùbùzhuǎnjīng。部分朋友就想知道,究竟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什么呢?1、意思是指眼球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2、用法:作状语;形容注意力集中。3、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4、近义词:...
  • 18913
闻之于宋君的之意思
  • 闻之于宋君的之意思

  • 闻之于宋君的之意思:这里做代词,指“穿井得一人”一事。整句的意思为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该句出自《吕氏春秋传》,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
  • 32216
眼睛简笔画
  • 眼睛简笔画

  • 1、我们先画一个弯弯的眉毛。2、下面画上一个大眼睛。3、给眉毛涂上棕色。4、上眼睛皮涂上黄色。5、眼睛涂上灰色。6、旁边留一块白色的小圆圈就可以了。...
  • 22979
擦亮眼睛什么意思
  • 擦亮眼睛什么意思

  • 现在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在外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那么擦亮眼睛什么意思呢?1、成语发音:cāliàngyǎnjīng。2、成语解释: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被蒙骗。3、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42章:“他要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方向,稳住心思,不要被一时风吹草动迷糊住。”4、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 19823
画龙点睛是什么意思
  • 画龙点睛是什么意思

  • 在日常生活中,某人的说话常常被称赞是画龙点睛,这个画龙点睛是什么意思呢?1、意思是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2、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
  • 10899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学习要广泛涉猎,要学会针对性地提问请教,彻底搞懂,要学会慎重地思考,要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要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的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13568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
  •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

  •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张僧繇,张僧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著名画家。金陵当时所建的许多寺庙,都有他画的壁画,他画的龙,栩栩如生。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画龙点睛的典故南...
  • 6802
蜻蜓眼睛的特点
  • 蜻蜓眼睛的特点

  • 蜻蜓有1对复眼,但其每个复眼都是由许多小眼组成,一个复眼大约有由1~3万多个小眼睛构成。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 23768
笑而遣之中之的意思
  • 笑而遣之中之的意思

  • 之的意思:代词,代指卖油翁。整句的意思:笑着将卖油翁送走了。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卖油翁》原文陈康肃公尧咨...
  • 9684
眼睛怎么画
  • 眼睛怎么画

  • 1、先画出眼眶的部分。2、接着画出眼球的部分。3、画出眉毛的部分。4、最后涂上颜色就可以啦!...
  • 12374
宋之丁氏中之的意思
  • 宋之丁氏中之的意思

  • 之的意思:的。整句的意思是:宋国一个姓丁的人。该句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穿井得一人》一文。文中讲述了宋朝有个姓丁的人家,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这个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辨别考察,才能确定其是非真...
  • 4163
猫头鹰的眼睛的特点
  • 猫头鹰的眼睛的特点

  • 1、视觉敏锐;2、瞳孔很大;3、有3层眼睑;4、双目向前,视区重叠;5、色盲;6、眼球呈管状,像微型的望远镜。猫头鹰别名“鸮”,因其面貌似猫,人们一般称它们为“猫头鹰”。猫头鹰喜欢白天躲在树叶间睡觉,等到夜幕降临出觅食,是森林里的捕鼠专家。扩展资料简介: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
  • 9208
画龙点睛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画龙点睛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画龙点睛的寓意: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的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画龙点睛告诉我们的道理:在处理、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解决问题。《画龙点睛》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
  • 6879
点睛之笔怎么造句
  • 点睛之笔怎么造句

  • 点睛之笔,汉语成语,拼音是diǎnjīngzhībǐ,是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出自《晋书·顾恺之传》。那么点睛之笔怎么造句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最后,他又加了几句,自认为是点睛之笔,没想到到了老师眼里却成了画蛇添足。2,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
  • 20480
眼睛的画法可爱简笔画报
  • 眼睛的画法可爱简笔画报

  • 1、首先画眉毛。2、然后画上眼皮、眼珠、下眼皮。3、接着画睫毛。4、最后把画好的眼睛涂上黑色和蓝色即可。...
  • 8871
画龙点睛的道理是什么
  • 画龙点睛的道理是什么

  • 在处理、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在实处用功,不要做无用功。画龙点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南北朝时期,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非常高超,尤其是画龙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他在金...
  • 10168
卡通眼睛怎么画
  • 卡通眼睛怎么画

  • 1、先画出眼眶和睫毛。2、接着画出眼球的部分。3、画出眉毛的部分。4、最后涂上颜色就可以啦!...
  • 31384
神来之笔什么意思
  • 神来之笔什么意思

  • 神来之笔,汉语成语,拼音是shénláizhībǐ,然而部分朋友就想知道,究竟神来之笔什么意思呢?1、意思是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2、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7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3、近义词:妙笔生花。4、反义词:词不达意。5、造...
  • 13786
从化画龙点睛中体会到了什么
  • 从化画龙点睛中体会到了什么

  • 传说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画家叫张僧繇,其绘画技术非常精湛,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于是他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
  • 31791
画龙点睛是什么故事
  • 画龙点睛是什么故事

  • 画龙点睛是一个汉语成语,相信很多朋友在学语文的时候都学过这个成语,但成语故事确实不知道了,那画龙点睛是什么故事?1、古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叫张僧繇,他有一次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都没有眼睛,围观问他缘由,他说画上之后,龙就会飞走,但是人们不信,于是张僧繇...
  • 30599
画龙点睛的故事
  • 画龙点睛的故事

  • 有一次,张僧繇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在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而且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只是都没有眼睛。参观的人们纷纷请求张僧繇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睛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睛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在众人的...
  • 29622
保护眼睛的图片简笔画
  • 保护眼睛的图片简笔画

  • 1.首先画出人物的头部。2.然后画出两只手按摩眼部。3.然后画出身体部分。4.最后涂上颜色就可以了。...
  • 4758
火眼金睛的意思是什么
  • 火眼金睛的意思是什么

  • 我国的成语种类是非常多的,每个成语各自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火眼金睛,汉语成语,拼音是huǒyǎnjīnjīng,那么火眼金睛的意思是什么呢?1、意思:是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2、成语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
  • 1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