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百科幫 >

教育

> 《哀江南賦》原文

《哀江南賦》原文

《哀江南賦》的作者是庾信。《哀江南賦》是中國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主要是傷悼南朝梁的滅亡和哀嘆自己個人身世,陳述了樑朝的成敗興亡,以及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後果,凝聚着作者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

哀江南賦的作者是誰 《哀江南賦》原文

  《哀江南賦》原文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餘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鹹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爲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爲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爲三分,衆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縱締交;鋤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乎?是知併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況覆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賦》譯文

公元548年十月(樑太清二年),大盜篡國,金陵淪陷。我於是逃入荒谷,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後來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可嘆樑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於承聖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於別館三年的叔孫婼。按照天理,歲星循環事情當能好轉,而樑的滅亡卻物極不反了。傅燮臨危只悲嘆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以往桓君山的有志於事業,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敘流傳至今。

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我庾信剛到頭髮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詠的遠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想當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後又想象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果卻不得不失節仕周,終於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暫且用來記錄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關自身的危苦之辭,但是以悲哀國事爲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這是什麼人間世道啊!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荊軻壯士不回,寒風倍感蕭瑟。我懷着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爲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橫階逼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鍾儀那樣,做一個戴着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其悲痛慘烈,不藏於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於地,頭破腦碎;也不減於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那故國釣臺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門關的人可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在天下分裂爲三之時,隊伍不過五百人;項籍率領江東子弟起兵,人只有八幹。於是就剖分山河,割據天下。哪裏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莫不是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於此可知併吞天下,最終不免於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難;統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愍二帝被害於平陽的禍患。嗚呼!山嶽崩塌,既已經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令人悽愴傷心的啊!何況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到達的希望。因躓者欲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歷的事。我寫此賦,爲陸機聽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願;張衡見了將輕視它,本是理所當然的。

哀江南賦的作者是誰 《哀江南賦》原文 第2張

  《哀江南賦》作者介紹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爲南樑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爲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爲“徐庾體”。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碩果。他的文學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哀江南賦》內容簡介

賦以作者的家世生平、親身經歷爲線索,對樑朝由興盛到衰亡的全過程,做了痛定思痛的追述。其中,對樑朝君臣“以干戈爲兒戲,以清談爲廟略”的腐敗無能,以及互相內訌,骨肉相殘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指責,讚頌了樑朝將士英勇犧牲的精神。對無辜的平民在戰爭中“城崩杞婦之哭”的慘相,給予深切的同情,並對自己淪落異邦,死生契闊的遭際,流露出日暮途窮、不可問天的沉痛。賦在一片故國鄉關的思念中結束。

  《哀江南賦》創作背景

據《北史》記載,庾信留在北方,“雖位望顯通,常作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陳寅恪在《讀〈哀江南賦〉》中考證,《哀江南賦》是庾信的暮年之作,成於北周宣政元年(578)。魯同羣則認爲此賦作於西魏恭帝三年(557)。

  《哀江南賦》賞析

這是一篇內容豐富的自傳體史賦,以敘事體的長篇結構,將家世與國史聯繫起來,將個人遭遇與民族災難融匯在一起,概括了樑朝由盛至衰的歷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經歷,凝聚着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感情深摯動人,風格蒼涼雄勁,是中國辭賦史上的長篇鉅製,是一篇劃時代的傑作,具有史詩般的規模和氣魄,在賦史上堪稱豐碑,在辭、賦和整個文學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又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極好資料。

標籤: 江南 原文 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bkb.com/zh-hant/jy/5qr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