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活百科帮 >

生活

> 我国历法的发展

我国历法的发展

导读:据悉,农历的名称起源于夏朝,当时的历法被称为“夏历”。在古代,人们发现月亮的周期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农历。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咨询一下阳历是农历吗?我国历法的发展是怎么样的?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

阳历是农历吗 我国历法的发展

阳历

阳历是农历吗

阳历不是农历,公历是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太阳历简称为阳历,是以太阳绕地球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农历是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农历的通俗叫法虽然是“阴历”,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纯阴历(以月相变化计算的历法),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太阳归年)而成的一种历法,即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同时以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匹配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

阳历是农历吗 我国历法的发展 第2张

  农历图片

我国历法的发展

在我国历法的发展史上,历法从来不是单一发展的,大体上遵循着一条规律,即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批判后,再融入自己的考究后,从而形成新的历法。总体上来说,从最初三皇时期的干支纪法到清朝的癸卯元历,我国历法一脉相承,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五次历法改革,即太初历改革、大明历改革、戊寅元历改革、授时历改革、时宪历改革,才完善了我国传统的农历算法。

主要历法具体如下:

1、干支历:即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元法,包含: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依次对应匹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元素,按固定的顺序,以时、日、月、年进行各个时间单位阶段的排序,其中纪年以六十年为一个轮回,这是我国历代历法的基础。

2、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吸收了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事生产的指导,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满足农时季节的需求。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历法改革,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

3、大明历: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创立,也称“甲子元历”,南朝梁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正式实施。它引入了“岁差”的概念计算,采用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并求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左右,即一年只差50多秒,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历法资料,这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第二次改革。

阳历是农历吗 我国历法的发展 第3张

  农历

4、戊寅元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由博仁钧和崔善为二人创制,改平朔为定朔,并在全国范围施行的第一部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

5、统天历: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由天文学家杨忠辅创制,它以29.530594日为一月,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样的计算结果只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周期差26秒,这一算法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6、授时历,即明朝延用的大统历: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它废除了传统历法采用的上元积年,并以29.530593日为一月,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而这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了25.92秒,这样的精确度和今天的公历相当,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同时创立了“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历法改革。

7、时宪历,即《崇祯历书》: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明天文学家徐光启主持(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主持),并邀请当时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罗雅谷等,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的一部新式历书。该历书中首次引入了“地球”的概念。此时的西方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所以历书中虽然提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但还是坚持“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月亮、太阳绕地球转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五大行星在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跟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shbkb.com/shenghuo/q9qo6.html